中国人吃辣的高地往往集中在南方——湖南的香辣、川渝的麻辣、贵州的酸辣、江西的鲜辣……各有千秋,谁也不服谁;然而放眼西北,陕、甘、宁、青地区钟爱的“油泼辣子”,以秦椒为主要材料,香气十足,辣度却奉欠。
但新疆不一样,一方面,新疆本就是中国线椒的优质产区,尤其是干辣椒,年产量在25万吨以上,占全国的五分之一。新疆的辣椒,糖分高、辣味足、色泽格外鲜艳——据说其中提取的辣椒红色素特别适合做口红。
所以,新疆丫头子吃完炒米粉后哪还用补口红?天然就有“上色+滋润+丰唇”的效果。
▲ 新疆炒米粉,口红的“终极色号”
另一方面,新疆人吃辣的起点太高——大盘鸡、辣子鸡传自川渝地区,炒米粉据说是贵州人带来的,更别说新疆街道到处是川菜馆子、湘菜馆子……新疆菜的融合风味,让新疆的辣度,出道就成了西北巅峰。
一、G312:新疆的美食大道
新疆的辣,与一条路挂钩。从地图上看,无论是大盘鸡、辣子鸡、椒麻鸡还是炒米粉,其发源地都分布在这条道路的附近:312国道。
这道斜贯东西、全程近5000千米的大动脉,东起“吃着炸鸡”的上海人民广场,西至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,从江南水乡,一路跨越秦岭、黄土高原、河西走廊,一过星星峡以西,就成为一条“新疆的美食大道”——
它越过盛产瓜果的哈密和吐鲁番,在通向乌鲁木齐路上,柴窝堡(pǔ)的辣子鸡香飘四野;它经过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呼图壁县,这里椒麻鸡的麻香劲道十足。
如果去乌鲁木齐市区走一趟,炒米粉成为了街道的主角;到沙湾,则是属于大盘鸡的主战场,而不远处的安集海镇,312国道沿线随处可见晒辣椒的海洋。
新疆人广泛吃辣的历史并不长久——从19世纪80年代起,涌入新疆的移民中有近一半都是四川人,火辣的川菜馆子开遍新疆,除此之外,贵州的米粉、重庆的辣子鸡、山西的过油肉......全都在这片热土上交织融合,成为了新疆菜的一份子。
二、大盘鸡、辣子鸡、椒麻鸡:“公路美食”之光
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新疆人吃辣,那一定是:狂野。
1. 大盘鸡:公路片的最佳配角
最狂野的新疆美食,莫过于大盘鸡。假使中国要拍公路片,大盘鸡必须出镜——312国道边大漠戈壁、风沙漫天、人烟稀疏,大卡车往来飞驰,司机、旅客们在路边小馆子摆开阵势,大盘吃鸡,大口喝乌苏啤酒……这一刻,加州旅馆也成了“沙湾旅馆”。
炒米粉、辣皮子拌面,燃烧青春的美味
如果说大盘鸡、辣子鸡是公路片标配,那么炒米粉则属于新疆的青春片。
1. 炒米粉:青春的阵痛与快乐
青春的味道总是欢乐与汗水交织的,就像吃炒米粉一样,每当你第一次坐在新疆的米粉店里,总会产生好奇、充满稚气地问老板:“什么是爆辣?”对此,每个饱经沧桑的前辈总会警告你:
不要爆辣!不要爆辣!不要爆辣!
炒米粉的爆辣,绝对是比重庆火锅“特辣”更地狱级的存在——它不仅仅是重辣,更伴随了重油,将辣味完美封存、激发,让每一根米粉饱满地吸收。因此不要存在侥幸心理,每一口新疆炒米粉下去,都能让汗水和泪水交织如雨下,在极致的刺激中体验到酣畅淋漓。
炒米粉,每一根都蘸满了酱汁。 摄影/吴学文
然而,当缓过一口气,已然接近麻木的舌尖开始出现一丝丝的甜味——豆瓣酱的醇厚、番茄酱的甜香、鸡肉牛肉的质感开始有层次地浮现,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芹菜丁,那一抹清爽如同在沙漠里行走时遇见的绿洲水源,总给人一种久旱逢甘霖的快意。
吃炒米粉是会上瘾的。过了最初“涕泗横流”的那一关,接下来就越吃越兴奋,米粉粗而有嚼劲,一根根嗦入口中,是大写的满足;满满当当的酱料剩下大半碗,有经验的食客会用烤馕蘸着吃完,馕酥脆而酱汁浓稠,如同天作之和,让人怀疑爱情的隐喻不过是一碗炒米粉:坎坷一生,终归圆满。
在新疆,米粉和拉条子是“绝代双骄”——你吃你的炒米粉,我要我的辣皮子拌面,靠着辣度传递心跳,在米粉和拉条子中产生悸动,最后同喝一罐天润奶啤,这是独属于新疆丫头子和儿子娃娃们的青春记忆。